龙门小说网 > 舂骑满香痕文集 > 解读《诗经国风》周南十一篇

解读《诗经国风》周南十一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舂骑满香痕文集最新章节!

    原文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意

    开屏的雄孔雀,美丽羽毛衬托下的身影就像湍急河流中的小岛。高擎云鬓、身穿孔雀婚纱装的女子是仕族贵人求娶的配偶。淑女美丽的身影就像随风左右摇摆的出水莲花,在睡梦恍惚之间都难以忘却。在睡梦中脑海都是淑女美丽的身影,这样日夜相思的煎熬,使相思之人精神恍惚,容易失眠。相思之人在半睡半醒之间梦见自己在高低起伏的莲花池中双手采摘莲花,在琴瑟和鸣曲中和美丽的淑女结交认识,又梦见自己采摘莲藕,把心爱的淑女在鼓乐声中迎娶。

    解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孔雀开屏,那美丽的身影,就象河中隆起的沙洲。装饰假发头饰与环佩的美女,是君子追求的对象。

    [关关]:合拢或张开,这里是形容孔雀开屏时那美丽的羽毛象一扇扇华美的门窗。

    [雎鸠]:雄孔雀。‘雎’:音居,古方言,雄牡的意思。‘鸠’:这里是特指孔雀。

    [窈窕]:古代女子装饰于头上的假发环,常镂空成环状。‘窈’:音咬,纠缠成束谓之窈。‘窕’:音tiǎo,盘绕成圆环谓之窕。

    [逑]:通假仇,成双成对谓之逑,这里指长久相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高低起伏的水莲,随风左右摇摆,美丽女子的身影,使人睡梦恍惚之间都难以忘却。

    [参差]:高低起伏之状。

    [荇菜]:音性,既莲藕。‘荇’:根径相连横生谓之荇。

    [寤寐]:睡眠中辗转侧身。‘寤’:音兀,平躺侧身谓之寤。‘寐’:音妹,闭眼谓之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希望睡梦中相会却没梦到,半睡半醒之中想着亲近美女,躺在睡榻上忐忑不安,反过来倒过去睡不着觉。

    [思服]:想象着亲近拥抱。

    [悠哉悠哉]: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意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像采摘那高低起伏的水莲藕,美丽的女子,是(君子)谈恋爱交友的对象。

    [琴瑟友之]:古风俗之一,恋爱男女常以琴或瑟乐器相和鸣彼此之间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像采摘挑选那高低起伏的水莲藕,美丽的女子,(君子)终究要把她娶来成亲。

    [芼]:音帽,莲藕节间的毛芽谓之芼。

    [钟鼓乐之]:古婚礼风俗,迎亲嫁娶用钟鼓乐,既显得庄严热闹而又肃穆。

    讲解

    关雎这首诗从珍贵美丽的孔雀羽毛入手,到女子头饰,再到贵族君子的相思难以入梦,最后发展到寝食难安的地步。描述了贵族君子性成熟的经历和古代恋爱婚礼的习俗。古代奴隶贵族婚恋的礼仪经过:先送女方高贵的孔雀羽毛表示定情,男女双方用乐器表达爱慕,接下来是采摘莲藕相赠定亲,最后用钟鼓礼乐迎娶。

    此诗关键在“雎鸠”两个字,用今天的白话就是“雄鸟之王”的意思。上古“少皞氏”以鸟为官名,因此“雎鸠”在诗篇中所表达的诗意就是暗喻掌权的贵族君王。

    原文二: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浣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意

    山谷中的溪流边上,爬蔓横生着葛草和白麻灌木。一大群土黄色的鸟儿在此间休息筑巢,在白麻灌木丛中不时传出鸟儿们急促短叫声。山谷溪边的这些茂密的葛草和白麻,人们砍伐下来浸泡,用来制造细葛布和粗麻布,并裁成衣物遮体。加工作坊里制造细葛布和粗麻布的奴工必须向管理作坊的官长请假得到允许后,才可以回家干自己的私事,清洗自己的衣物,并向父母长辈请安问候。

    解读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藤和白麻杆遍布于山谷瀑布之间,枝繁叶茂。土色的鸟在其间飞翔,在灌木丛中筑巢,鸣叫声短促。

    [葛]:一种爬藤类草本植物。

    [覃]:白麻杆;葛和覃的皮径纤维都是古人制做布衣的原料。

    [施]:遍布、爬满的意思。

    [中谷]:有流水经过的山谷。

    [维叶]:成串的叶子。

    [萋萋]:古方言,音采采,形容深茂。

    [黄鸟]:土黄色羽毛的鸟。

    [喈喈]:树丛中黄鸟相互呼唤的急促短叫声。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葛藤和白麻杆遍布于山谷瀑布之间,枝叶茂密。割砍下来浸泡,变成细葛布和粗麻布,裁成衣物遮体。

    [莫莫]:深密。

    [刈]:音弋,割断、砍伐。

    [濩]:音霍,浸泡煮烂。

    [絺]:音吃,细葛布。

    [绤]:音戏,粗麻布。

    [服]:动词,穿戴的意思。

    [斁]:音异,古方言厌,搔痒难受的意思。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浣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和管理加工坊的兵士长官请假,说明回家的原因:我家中有些衣物脏了,需要清洗。清洗干净拧干后,把这些衣物交给父母。

    [告]:诉说、说明的意思。

    [师]:军队中的官长。

    [薄]:一些,少许。

    [私]:这里指个人衣物。

    [害]:古代漂洗衣物的瓮罐,多用木制或陶制,这里做动词用,拿出放进的意思。

    [浣]:音幻,在水边洗。

    [否]:压榨拧干衣物的木器械,这里做动词,拧干的意思。

    [归]:回家。

    [宁]:问候、请安的意思。

    讲解

    葛覃这首诗说明了古人用葛麻制衣,形成相当大的手工作坊规模。说明早在奴隶封建王朝,葛麻衣物制品已经是人们穿洗的日常生活用品。

    此诗的难点在于“言告师氏”一句。读者一般都会把“师”字误解成师傅、师承,然而一个“告”字,非常明了地说明这个“师”字指的是上级官长,因为以下诉之于上曰“告”

    原文三: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意

    茂密丛生的一大片木耳,采摘下来还不满一箩筐。记起出门时家人叮嘱我早去早回,于是连忙往回走。徒步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我的马匹显得劳累疲病,而我就象喝了一樽酒那样脚跟踉跄,只好小心翼翼前行。徒步跋涉到高山悬崖峭壁之上,我的马匹昏倒在地,而我就象喝下一大角杯的酒,只有小心谨慎地保持身体重心平稳不至于摔伤。徒步跋涉中碰到一块大石头,我的马匹终于疲病瘫软,我因疲惫不堪趴在地上,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解读: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深茂的一大片木耳,采摘了大半箩筐。心里惦记着家人的嘱咐,于是就往回走。

    [采采]:古方言,茂密的意思。

    [卷耳]:既木耳。

    [不盈顷筐]:不满一整筐。特注:为什么不采满一整筐呢?因为下文有交待,是因为家人嘱咐早归。

    [嗟我]:嘱咐我。

    [怀人]:亲密的人,特指心上人。

    [置]:安放、稳妥。

    [周行]:往回走。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走在陡峭不平的山崖上,我的马匹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我就象喝了一樽酒一样跌跌撞撞地前行,每一步唯有小心翼翼。

    [陟]:徒步跋涉。

    [崔嵬]:凹凸不平而且陡峭的山路。

    [虺隤]:音挥推,劳累疲惫。

    [姑]:通假沽,取酒入口谓之沽。

    [金櫑]:金樽;古代的一种青铜酒器,三脚,似鼎器。‘櫑’:音雷,樽的异体字。

    [维以]:躬身匍匐稳住重心的意思。

    [不永怀]:不得不小心谨慎。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走到一处陡峭高崖上,我的马翻白眼吐白沫而且满身大汗淋漓。我就象喝了一大壶酒一样跌跌颤颤地,只担心不要摔落悬崖。

    [高冈]:高耸的山崖。

    [玄黄]:日中黑子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指昏迷倒地。

    [兕觥]:牛角杯,这里比喻酒过量导致的头昏目眩的状态。‘兕’:通假凶,音四。

    [不永伤]:不得不小心摔倒。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走着走着,碰到一块硬石头,我的马疲惫倒地,我也一跤摔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

    [砠]:音居,土中冒出的硬石头。

    [瘏]:音涂,过度劳累而病倒。

    [仆]:摔倒、趴下。

    [痡]:音扑,因摔伤而站不起来。

    [云何吁矣]:哀叹痛哭为什么这样。

    讲解

    卷耳这首诗讲述的是在野外采摘木耳的经历,道路的艰难,行程的遥远,以至于人马皆疲惫不堪,直到病倒在地。说明了生存的磨难与艰辛。

    此诗的难点在“金櫑”、“兕觥”很多读者会认为这是归者在饮酒,然而这是一位奴工,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只身陷险境而无从人。这诗表明奴工他在为奴隶贵族采摘稀有天然食品木耳,在往回走的归途中想象得到酒的奖赏而已。

    原文四: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诗意

    从南边砍伐下许多木材,并用葛藤绳成捆地绑在一起。这些木材是一个叫“月氏”部落国君和贵族们准备用来搭建葬身之所的棺木。南边砍伐下许多木材,并用葛藤绳捆绑着放置于荒凉之处,这些木材是一个叫“月氏”部落国君和贵族们用来竖在坟头的木柱。南边砍伐下许多木材,并用葛藤绳捆绑缠绕着,这些木材是一个叫“月氏”部落国君和贵族们准备用来制作敛盛遗体的棺木。

    解读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从南荒之地砍伐下来很多材板,成捆地叠放在一起。这些木材是备用于当地诸侯国君下葬用的材礼。

    [樛木]:砍伐下来的木条。“樛”:音纠,砍伐下的陈年旧枯木谓之樛,这里的意思是指棺材板。

    [葛]:藤条、绳索。

    [藟]:音垒,层叠的意思。

    [累]:捆绑。

    [乐只]:古方言,通假“月氏”上古游牧部落名,既犬戎的一支,西元前16世纪即散居中国西北,大约公元前4到3世纪逐渐迁徙游牧到今天的新疆楼兰一带,这个部落的丧葬风俗奇特,喜欢把部落首领或英雄用木材为棺樽安葬,并在其坟上竖一圆木柱或半圆木柱,木柱上挂有丝麻用于招魂,前来吊唁的族民每每在木柱上悬挂丝麻以示尊敬。

    这个词在这里引伸为葬礼,把木材制成一只鞋子模样的棺材状容器就叫“乐只”“乐”:音月,繁体“樂”的象形喻意就是指木材上缠绕的招魂丝帛,后来引伸为丧葬的礼乐。“只”:音脂,繁体“隻”表示象鱼一样四海漂泊为生。

    [君子]:指世系贵族。

    [福履]:棺材;古人下葬棺材的横截面铭刻“福”与“寿”字,因此把棺材称作“福履”;“履”:鞋状,意思形容棺材两头翘起象木履鞋。

    [绥]:音虽,白素丝帛缠裹。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荒之地有许多砍伐下来的陈年棺材板,捆绑叠放在一起背用。这些木材是当地诸侯国君丧葬时的棺木。

    [荒]:经年不动用的意思。

    [将]:这里是举行入棺礼葬的意思。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南荒之地有许多砍伐下来的陈年棺材板,用绳索捆绑叠放。这些木材是当地诸侯国君丧葬时的棺木。

    [萦]:缠绕。

    [成]:这里是指安放遗体的意思。

    讲解

    樛木这首诗说的是商周时南方部落民族的丧葬礼俗,表明古人对身后事的重视。

    此诗的重点在于“绥”、“将”、“成”三个字,这三个字依次表明了月氏部落人的人生观:即干净素洁——绥,战雄金戈——将,有所建竖——成。

    原文五: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诗意

    蝈蝈们震动它们的翅膀,发出唏唏的叫声。为了子孙后代,发出亢鸣求偶声。蝈蝈们摩挲它们的翅膀,发出吡吡的叫声。为了子孙后代,彼此串通一气亢鸣求偶。蝈蝈们擦拭它们的翅膀,发出噫噫的叫声。为了子孙后代,开始求偶交配。

    解读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蝈蝈四处飞舞,叫声嘻嘻。蝈蝈的数量众多,彼此齐声亢鸣。

    [螽斯]:‘螽’:音终,蝈蝈;‘斯’字形容叫声。

    [诜诜]:今音深,古方言通假唏,形容蝈蝈的叫声。

    [宜]:这里指同类。

    [振振]:这里是形容蝈蝈齐声奋力高唱。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蝈蝈四处飞舞,叫声洪亮。蝈蝈的数量众多,串通一气。

    [薨]:今音轰,古方言通假吡,形容蝈蝈的叫声。

    [绳绳]:形容彼此串通一气亢鸣。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蝈蝈四处飞舞,叫声嘻嘻。蝈蝈的数量众多,彼此亢鸣齐毕集。

    [揖揖]:今音衣,古方言通假噫噫,形容蝈蝈的叫声。

    [蛰蛰]:音知,雀跃匍匐在一起交配的意思。

    讲解

    螽斯这首诗通过对蝈蝈三种不同的鸣唱声讽刺物以类聚,贵族统治者喜欢高调主义,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此诗的重点在于“振振”、“绳绳”、“蛰蛰”表示蝈蝈从放声高歌,到群体齐鸣,最后交配的过程。

    原文六: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意

    桃树枝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当春季到来时,灿烂盛开的桃花越发越显得千娇百媚。采颉下桃枝带回,适合扦插在院子中。桃树枝婀娜多姿,千姿百态,艳丽花朵的色彩之下结的是粒粒桃果。采颉下桃枝连带桃果带回,适合放置在里屋中。桃树枝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它的叶子充满着生命的新绿,令人赏心悦目。采颉下新抽芽的桃枝带回,适合送给家中妇人打扮插发饰用。

    解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盛开的桃枝显得特别婀娜,在春光的照射下伸展开来。

    [桃之夭夭]:古人认为桃枝生得怪异扭曲却美艳,遇春则长,有驱魔除怪的神奇功能。因此把桃树种于家中庭园。“夭夭”:古方言,意思指婀娜多姿,娇柔百媚的样子。

    [灼灼]:日光照射,这里是灿烂的意思。

    [华]:主枝干与其多余的分支谓之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春天的桃枝采摘下来,拿回家中插饰妆扮。

    [之子]:这里是指桃枝。

    [归]:既帰字,盛妆美服饰谓之归。

    [宜]:古音也,简朴谓之宜。

    [室家]:古人把外屋叫‘室家’,里屋叫‘家室’。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春天盛开的桃枝显得特别婀娜,生长壮实茂盛。

    [蕡]:音粉,艳丽的色彩。

    [实]:这里是茂盛的意思。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春天盛开的桃枝显得特别婀娜,桃叶象冒尖的刺棰。

    [蓁蓁]:古方言,音尖尖,今声秦秦;意思是嫩绿的显目、刺眼。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把春天美艳的桃枝采摘下来带回家,分赠家人。

    [家人]:古人把居于同一栋内房屋的氏族亲人呼之为家人。

    讲解

    桃夭这首诗说的是周王朝南方某部落的一种风俗,此部落把桃枝当成驱魔除怪的吉祥物,每到阳春三月,家家户户遍插桃枝的风俗。

    此诗一般学者都会认为“桃夭”隐喻为待嫁少女,实则不然,桃树的发源地就在渭河与黄河河套附近地区,这里的桃实不仅个大而且肥美,举世闻名的蟠桃就产于此。周王朝南方之处盛产桃子,因此那里的风俗每到阳春三月,家家遍插桃枝,借以驱邪,使人耳目一新,扫除一冬的阴郁。我国桃符,既春联的起源就在于此。

    注:桃的果实北方个大鲜肥,而南方的产量和果实则明显要瘦小得多,这是主要因为南方气候的原因:在开春时,由于南方气温较北方早暖,因而桃花盛开得也早,此时大部份冬蛰的昆虫还没有苏醒或成长起来,能为桃花传粉的昆虫很少,果实产量也就少,加上初春的光照时间较短,梅雨、阴雨天多,桃叶为果实制造的养份不足,桃树结的果实自然就很难长得硕大。而北方的开春回暖比南方较迟,阳春三月到初夏时节,桃花盛开之后,冬蛰的昆虫早就活跃开来,加之阴雨天短,日照时间长,因此桃子成熟大都在盛夏时节,桃子也就个大鲜肥爽口甘怡。

    原文七: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意

    成排的箭杆、整修好的弓,锐利的箭头。武士们挺胸昂首等待检阅,帮助王公诸侯守备城池。成排的箭杆、整修好的弓,遍布在军营帐中。雄姿英发的武士侍卫王公诸侯统帅。成排的箭杆、整修好的弓,遍布于中军。雄姿英发的武士,随时等待王公诸侯统帅下达命令。

    解读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成排竖挂的箭簇囊,箭簇尖锐。武士背负弓箭囊,替王公诸侯守卫城池。

    [肃肃]:形容笔直成排的箭杆。

    [兔罝]:今音兔居,古方言,音通假弓箭,古代弓之形如“兔”“罝”既箭的古象形字。

    [椓]:音啄,尖瑞的牙,这里是锐利的意思。

    [丁丁]:形容箭头尖锐。

    [赳赳]:挺胸昂首。

    [干]:把箭搭在弦上的意思。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成排竖挂的箭簇囊,布置在军营帐中。武士背负弓箭囊,等候王公诸侯的命令。

    [施]:布置,遍布。

    [中逵]:中军帐,既将帅的指挥部、司令部。

    [好仇]:优良的贴身侍卫。“仇”:这里是对峙、对战的意思。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成排竖挂的箭簇囊,布置在中军统帅队伍中。武士背负弓箭囊,守卫着王公诸侯。

    [中林]:中军“林”既形容刀枪剑戟林立的意思。

    [腹心]:中军发号施令之处,这里指统帅身边。

    讲解

    兔罝这首诗说明了弓箭这种利器发明使用的历史久远,是奴隶封建统治者争战的重要兵器。

    为什么说兔罝是指弓箭?古代神话传说嫦娥抱一只白兔奔月,这是隐喻。嫦娥手中的白兔,就是她丈夫后羿擅长的武器——弓!古人云:动如脱兔,就是比喻弹射出的利箭,古代弓的外形似兔,因此“兔罝”二字并列就是指弓箭。

    原文八: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意

    长势茂密的包谷,逐渐生长旺盛。长势茂密的包谷,长势喜人。长势茂密的包谷,开始抽穗。长势茂密的包谷,苞谷开始成熟。长势茂密的包谷,苞谷在枝节间横生。长势茂密的包谷,苞谷在枝节间胀开。

    解读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种植的玉米地,渐渐茂盛起来。

    [采采]:古方言,茂密、茂盛地意思。

    [芣苢]:音浮否,苞谷、玉米。

    [薄言]:根据直观的农耕经验。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茂密的玉米地,长势旺盛。

    [有]:古会意字,禾苗长势良好之态。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茂盛的玉米地,苞谷开始抽蕙。

    [掇]:抽蕙。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茂盛的玉米地,苞谷开始成熟。

    [捋]:掰开可见。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茂盛的玉米地,苞谷在枝节间横生。

    [袺]:音洁,用衣襟兜东西。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茂盛的玉米地,苞谷在枝节间胀开。

    [襭]:音协,把衣襟角系上兜东西。

    讲解

    芣苢这首诗详尽地描绘了玉米的生长过程,说明古人早就广为种植玉米,玉米是人们的主食之一。

    此诗的重点在“薄言”二字。“薄言”是古方言“播种”的意思。

    原文九: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诗意

    南郊外原始森林里遍布着乔木的落叶,那里野兽出没,人们不适合在那居住。汉水边上住着四处迁徙生活的渔家女,不适合求娶。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呀,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杂乱堆积的柴草,樵夫说这些草木燃料是从南荒之地砍割来的。背负薪柴往回走,并给马匹喂食一些食料。面对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杂乱堆积的柴草,樵夫们说这些草木燃料是从长满藤条荆棘之处砍割来的。背负薪柴往而归,喂食劳顿的马匹。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

    解读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山森林茂密,乔木丛生,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人不适合在那居住。汉水边上住着四处迁徙生活的渔家女,不适合求娶。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

    [泳]:泅水。

    [方思]:探求渊源,这里引伸为难以想象和形容。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杂乱堆积的柴草,据有经验的樵夫说这些草木燃料是从楚地砍割来的。满载而归,喂食劳顿的马匹。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

    [翘翘]:形容木柴弯曲多形。

    [错]:通假措,放置的意思。

    [薪]:草木燃料。

    [刈]:音亦,割断、砍伐。

    [楚]:茂盛的原始森林,引伸为难以拔涉的丛林。

    [秣]:用稻草喂食。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杂乱堆积的柴草,据有经验的樵夫说这些草木燃料是从长满藤条之处砍割来的。满载而归,交待他人喂食劳顿的马匹。茫茫汉水宽广流长,人们难以泅渡来回两岸。汉江之水源远流长,人们难以追溯它的源头和去向。

    [蒌]:音楼,一种缠绕树木的藤本植物。

    讲解

    汉广这首诗说的是古人积柴措薪,保障日常生活能源的充沛和开发利用自然的理想。

    理解此诗的重点在于读懂“汉”、“方思”二词的含义。“汉”指的是汉江,而不是天宇;这里的“方”和“思”二字并用不是指併舟、双船,而是比较思量的意思。

    原文十: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诗意

    奉命前往汝河大堤上,砍伐木条筑堤。虽然国君还未出现在大堤上亲自指挥,但是筑堤队伍已经繁忙得犹如寻食的蚂蚁。奉命前往汝河大堤上,砍伐木桩筑堤。国君已经出现在大堤上亲自指挥监督,鼓舞士气,使筑堤者不偷懒和逃避。汝河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像鲂鱼尾那样赤红;一旦决堤,国君的政所将被淹没,堤岸决口,就会淹没父母之邦。

    解读

    遵彼汝墳,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统治王朝组织队列到汝河筑堤,每人扛上一段木桩前往。虽然国君还没出现在大堤亲自指挥,但是筑堤队伍依旧繁忙地抢筑河堤。

    [遵]:奉命前往。

    [汝墳]:汝河大堤。“墳”:简体“坟”字,土包,这里指隆起的大堤。

    [伐]:砍树。

    [未见]:还没出现。

    [君子]:这里特指国君。

    [惄]:音逆,犹如,好象。这里是形容心急如焚的样子。

    [调饥]:调理、清理河道“饥”字是形容河道如肠道一样曲折。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统治王朝组织队列到汝河筑堤,肩扛着树木的枝干前往。不一会国君就出现在大堤上,鼓舞大伙的士气。

    [条肄]:主干外的树枝。“肄”:音异,规格、规范

    [既见]:不一会儿出现。

    [不我遐弃]:使不偷懒和逃避的意思;“遐”:通假暇,闲暇、偷懒的意思;“弃”:逃跑、逃离。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像鲂鱼尾那样赤红;一旦决堤,国君的处所将被淹没,堤岸将决口,就会淹没父母之邦。

    [赪]:音撑,赤红色。

    [燬]:音灰,如火焚一样。

    [孔迩]:距离近,很短的距离;“迩”:近的意思。

    讲解:汝墳这首诗讲述的是古人筑堤抗洪的史实,从洪水夹沙带泥的赤红色、到沿河世代而居的土地和民众,说明人们无休止地乱砍滥伐、破坏自然生态导致洪水冲走大量泥土。自古至今,水涣一直是困扰中国的大问题。

    此诗的重点在“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这句。一路读下来,当读者读到这句就不难明白人群到大堤上的原因。因为“鲂鱼赪尾”是比喻夹沙带泥的黄红色洪灾。

    原文十一: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意

    犀牛的脚掌宽大,求仕禄的年青人应当象宽大的牛脚一样脚踏实地,要深沉稳健呀。犀牛的屁股宽大,有了声望的名人应当象犀牛臀一样厚实、名副其实,要深沉稳健呀。犀牛的头角锐不可当,要想挤身于名门权贵应当象犀牛角一样拨尖出众,还要做到深沉稳健呀。

    解读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犀牛的脚掌宽大,求仕禄的年青人应当象宽大的牛脚一样脚踏实地,要深沉稳健呀。

    [麟]:犀牛的古称,古人认为它是灵兽,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即因此而来;“麒”则是指长颈鹿。

    [振振]:奋发向上的意思。

    [公子]:年青人,继承者。

    [于]:通假吁,喘息之间,这里是声望隆起的意思。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犀牛的屁股宽大,有了声望的名人应当象犀牛臀一样厚实、名副其实,要深沉稳健呀。

    [定]:通假腚,屁股,这里形容犀牛的身躯壮实。

    [公姓]:公众名人。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犀牛的头角锐不可当,要想挤身于名门权贵应当象犀牛角一样拨尖出众,还要做到深沉稳健呀。

    [角]:犀牛角。

    [公族]:指权贵统治集团。

    讲解

    麟之趾这首诗从灵兽犀牛的腿、身躯、头角三个方面比拟劝导求仕禄的年青人,随着身份的改变应当保持的操守。

    此诗的重点在于理解“麟”字。非州索马里土著语称呼长颈鹿为geri,汉语读音既“其粦”因是特指似鹿的奇兽,故加“鹿”字旁,成“麒麟”二字。古人认为长颈鹿和犀牛种属近似,又因为长颈鹿和犀牛性情温顺驯良,都食草,又非中国之兽,因而古人把“麒麟”当成瑞兽。

本站推荐:鬼帝狂妻:纨绔大小姐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邪帝狂妃:废材逆天三小姐魔帝缠身:神医九小姐医妃火辣辣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邪王追妻数风流人物小女花不弃

舂骑满香痕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龙门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春骑满香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骑满香痕并收藏舂骑满香痕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