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请借县志一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大明官最新章节!
王小娘子得意洋洋,眉梢高高挑起,很以刁难住方应物为乐。其实在她心中,方家无论欠三十两也好五十两也好,区别不大,只是图个口舌痛快。反正他都是还不起的,最后只能以身还债。
方应物稍稍远离她几步,这小妞美则美矣,绝对招惹不得,一不当心就要永坠沉沦了。
随即他“义正词严”的驳斥道:“人无信则不立,所以规矩大不过约定!当初家父如何写的欠条,就如何还债,没有你这样中途自行加利的道理!”
这很不解风情的顶撞,让王小娘子感到大失颜面。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又不是真要加利息,她心里委屈极了,怒气冲冲道:“反正一个月后就是欠债到期的时候!你好自为之!”
说罢,王小娘子招呼了老家奴,这便走人了。
秀色不可餐。留下了食物就好......方应物目光重新回到桌上的碗碟,如今他可没有“不是嗟来之食”的勇气,关注食物更重于女人。
但此时桌子边上还站着别人,正是随同王家小娘子前来的中年人,不过神色尴尬的很。
方应物猜出几分,此人与自己并不相识,这次估计是想来拜访自己,所以要让王家小娘子在中间引见。但中间人还没完成任务就跑路了,他留在这里能不尴尬么。
方应物勉强打起精神,拱拱手见礼道:“阁下怎么称呼?”
“敝姓王,乃邻村中花溪村的人。”那中年人还礼道。
方应物疑惑的问:“阁下与王大户王员外怎么称呼?”
“乃族中堂兄弟也”
“原来是王叔,请入席。”方应物延请道。花溪上中下三村各有不同姓氏,多有姻亲往来,叫一声王叔也算合适。
没有凳子,桌子被抬到了床边,两人坐在床沿上边吃边谈。
原来这中年人名唤王魁,平常并不在家务农,而是在县城中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铺,算是比小商贩稍强一些的小坐商。
今日早晨他到上花溪村走亲戚。恰好听到方秀才家儿子与叔父闹分家,因为他知道堂侄女与方应物之间纠葛,当即对此事起了兴趣,便去祠堂里围观了过程。
方应物不清楚王魁前来拜访为的是什么,不过他知道这些食物必然是王魁送来的,王家小娘子并不像是这般细心的人。
王魁的见识,比周围普通山乡村民还是多了一些,说起县内事情头头是道,甚至对邻境的掌故也有所耳闻。“淳安县地处浙西偏远之处,再向西边就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了,想必贤侄也是听说过的。近些年来,那边风气与从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来淳安县西边就出了省界啊,方应物闻言问道:“什么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里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数越发的多了,风气愈演愈烈,听说一连几年不回乡的都有。”
方应物登时反应过来了,王魁说的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当今这成化年间,还没有到徽商的全盛时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国才刚一百来年,重农抑商的风气也才刚刚有所松动,但以后商业会兴旺起来的。方应物随口断言道:“彼辈大有前途,一百年后当独占江南商帮鳌头。”
王魁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太言过其实了。但也能听出方应物的看好意思,于是试探道:“方家贤侄以为商贾之业如何?”
方应物想了想,答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无商不富说得好!贤侄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伙?”王魁接过话头道。
从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来。方应物想也不想的推脱道:“我家徒四壁,身无余财,无法与王叔合伙。”
王魁热切的邀请道:“合伙不是只有出本钱的方式,出人也可以,只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闯荡一番?
更何况贤侄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华,不然我也不会上门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贤侄谈利算数信口拈来,口才便利心思灵敏,叹为观止。
而且应付你叔父时,先诱使他现丑,然后气定神闲的反击,也颇显手段,连当铺取利行情都晓得,真是绝好的帮伙人选。本乡出了贤侄这等人物,我怎能错过?”
对王魁的诚意,方应物是相信的,这年头出门经商需要用到人手时,谁不拉几个同乡同族的人干?只有这样才可靠放心,这也是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兴起的原因。
如果身处嘉靖万历朝,方应物说不定就答应了,但现在不行。他熟读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会发展进程。
几十年后商业风气兴起时,半儒半商算是个时尚的事儿,但是成化朝社会风气虽然已经开始松动,不过仍在嬗变过程中,远没有一百多年后那么开放。当下士子经商还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读书人就不要经商,会被鄙视和排斥的。
王魁以为方应物有赚不了钱的顾虑,解释商机道:“贤侄莫不是担心赚不了钱?且听我一言,我们淳安县虽然地处偏僻,县境内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这里地处新安江上游,下游直通钱塘江到杭州府,距离不过三百里而已,行船极其便利,运货往来其实不难。
邻境徽州府那边都是贩运茶叶木材出境,获利甚丰,我们这里一样有茶叶和木材,难道不能效仿么?起码运到杭州府不成问题。”
对王魁的分析,方应物也是赞同的。虽然他对本县情况不是很明白,毕竟上辈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观方面,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特别是淳安县这种不出名的小县。
但方应物听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产,同时与杭州府这种大都会之间水路便利,这就是最大的商机所在了。
这王魁摆出了如此大的诚意,方应物眼见虚晃不开,只得如实答道:“实不相瞒,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如若将来功不成名不就,说不得还要指望王叔给几碗饭吃。”
王魁猜来猜去,就没猜到方应物打算去考功名,吃惊道:“贤侄意欲投身举业?”
见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应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气又被触动了。这明摆着就是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出头,也太小瞧人了。便反问道:“怎么?王叔以为不可?”
王魁皱眉挠挠头,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所以旁敲侧击道:“贤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贤侄可否考虑过,这功名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其实等于一种豪赌,有钱人家不惜本钱固然无所谓。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很容易就血本无归,穷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应物岂能不知?不过他还没想得太长远,他的短期目标只是混个秀才身份而已,然后再观望下一步如何。
方应物不是凭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这辈子上了七年社学,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学里算是相对出色的一个;其次前生的记忆和见识还在。两者结合,起码具备了冲击秀才的可能性。
当然他最大的把握还在于周围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他在前世乃是饱读各种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闭塞的穷困山区县,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极其落后,而他的机会就在这里面。
在这种地方,读书能读出头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只要能写能写几句通顺文章,往往就会被地方官拉进县学成为生员秀才。虽然严格来说,程序往往很不规范,但教化一项关系到地方官的政绩,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据方应物观察,他身处的这个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岭里的,大概就是上述这种生员录取率很高的情况。可以说,这就是方应物目前最大的底气或者说信念了!
如果他身处苏州、吉安这种最著名的科举强府,初级县试都有数千人报考的地方,他早就没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军万马独木桥,县学最终录取率常年低于百分之一,他凭什么和别人拼关系和文才?趁早另谋他路去罢。
但淳安县只是个山区小县,教育水平只怕连正常的县州都比不上。所以对于考秀才,方应物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去试试看,闯一闯那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不然这辈子都不会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这辈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举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袭诗词士林扬名;比如熬资历成为老贡生,去国子监读书选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揽词讼收取好处......
王魁摇摇头,仿佛看到了误入迷途的人,对方应物诚恳说:“贤侄听我一句劝,虽然只是秀才,但也是千难万险,你父亲当年废寝忘食的用功,然后再加上缴天之幸才得以进学,就这还折损了部分家业。你万万不可过于执迷不悟,在这上头孤注一掷荒废了自家生计。”
方应物觉得王魁的话不对头,简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别人是别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两世为人接受过七年古典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学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会史专精的明史专家!
虽然术业有专攻,他不是最擅长写八股、考科举的,肯定无法与全国顶尖的科举精英去竞争席位,但在这种山区小县考个秀才总该不难罢。
方应物遂傲然道:“不瞒王叔,放到文风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说,在本县我对进学还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试试看。”
他竟然敢说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听到后瞠目结舌,极度震惊道:“贤侄豪气干云,绝非池中之物也!壮哉,壮哉!”
方应物有些不可思议,这王魁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度了。
又见王魁抚须感叹道:“想我淳安县自李唐以来,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我看过县志记载,历代至今出过二百名进士。
仅国朝定鼎以来,我淳安县就出过三十名进士,特别是自永乐朝起,几乎每榜都有两三名我淳安籍的进士。
而且现今当朝首辅商辂也是我们淳安县仁寿乡芝山人,在正统年间连中三元,更为吾县荣耀!
可那都是别的几个乡的,我们花溪两岸从未出过文魁。贤侄的勇气和胆量实在让我钦佩!可惜此处无有好酒,否则当浮一大白为贤侄功名之路壮行!”
二百?三十?每榜两三个?几滴汗水悄然的从方应物的额头渗了出来,他的心在流泪......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这样的山区小县,应该是教育文化很落后的,怎么会这样恐怖加变态?这不科学啊,让不掌握情况的他彻底判断失误了。
连中三元的商辂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辂也是淳安人哪。
可叹方应物虽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穷尽浩如烟海的所有地方史志。过于自信的他,却没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县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同时今生记忆支离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见识也很狭窄,实在缺乏有关信息。
此时方应物已经木然的没有思维能力了,只想不顾体面的骂大街。
他以为开启的是容易模式,谁知是最困难模式;他以为用投胎到了鹤立鸡群的地方,谁知这默默无闻的不起眼小县居然是超级死亡之组。
开什么玩笑,全国每榜进士不过两三百人,每次都能有两三个淳安县的,这是什么比例?这是什么教育水准?
难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并非求瞧不起自己,而是县内的科举竞争已经是激烈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出头成神的概率确实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时气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话。
县里若都是随便就能考中进士的读书人,那自己号称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简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应物呆呆的坐在床沿,半晌无语。手中筷子不知不觉从手里掉了出来,恰好此时天上响起了一声春雷。
“正好好说话,怎么掉了筷子?”王魁奇怪的问道。
方应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惊动。”
王魁更惊讶了,“你这样无畏的壮士,也害怕打雷?”
方应物没继续谈论打雷话题,强撑住场面道:“低调,低调,关于我的事情不要传出去。先请借县志一阅。”
“哦,贤侄是想低调扮猪吃虎,以收一鸣惊人之效么,我很期待贤侄震惊全县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
一个大章节,求几张推荐票!
王小娘子得意洋洋,眉梢高高挑起,很以刁难住方应物为乐。其实在她心中,方家无论欠三十两也好五十两也好,区别不大,只是图个口舌痛快。反正他都是还不起的,最后只能以身还债。
方应物稍稍远离她几步,这小妞美则美矣,绝对招惹不得,一不当心就要永坠沉沦了。
随即他“义正词严”的驳斥道:“人无信则不立,所以规矩大不过约定!当初家父如何写的欠条,就如何还债,没有你这样中途自行加利的道理!”
这很不解风情的顶撞,让王小娘子感到大失颜面。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又不是真要加利息,她心里委屈极了,怒气冲冲道:“反正一个月后就是欠债到期的时候!你好自为之!”
说罢,王小娘子招呼了老家奴,这便走人了。
秀色不可餐。留下了食物就好......方应物目光重新回到桌上的碗碟,如今他可没有“不是嗟来之食”的勇气,关注食物更重于女人。
但此时桌子边上还站着别人,正是随同王家小娘子前来的中年人,不过神色尴尬的很。
方应物猜出几分,此人与自己并不相识,这次估计是想来拜访自己,所以要让王家小娘子在中间引见。但中间人还没完成任务就跑路了,他留在这里能不尴尬么。
方应物勉强打起精神,拱拱手见礼道:“阁下怎么称呼?”
“敝姓王,乃邻村中花溪村的人。”那中年人还礼道。
方应物疑惑的问:“阁下与王大户王员外怎么称呼?”
“乃族中堂兄弟也”
“原来是王叔,请入席。”方应物延请道。花溪上中下三村各有不同姓氏,多有姻亲往来,叫一声王叔也算合适。
没有凳子,桌子被抬到了床边,两人坐在床沿上边吃边谈。
原来这中年人名唤王魁,平常并不在家务农,而是在县城中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铺,算是比小商贩稍强一些的小坐商。
今日早晨他到上花溪村走亲戚。恰好听到方秀才家儿子与叔父闹分家,因为他知道堂侄女与方应物之间纠葛,当即对此事起了兴趣,便去祠堂里围观了过程。
方应物不清楚王魁前来拜访为的是什么,不过他知道这些食物必然是王魁送来的,王家小娘子并不像是这般细心的人。
王魁的见识,比周围普通山乡村民还是多了一些,说起县内事情头头是道,甚至对邻境的掌故也有所耳闻。“淳安县地处浙西偏远之处,再向西边就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了,想必贤侄也是听说过的。近些年来,那边风气与从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来淳安县西边就出了省界啊,方应物闻言问道:“什么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里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数越发的多了,风气愈演愈烈,听说一连几年不回乡的都有。”
方应物登时反应过来了,王魁说的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当今这成化年间,还没有到徽商的全盛时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国才刚一百来年,重农抑商的风气也才刚刚有所松动,但以后商业会兴旺起来的。方应物随口断言道:“彼辈大有前途,一百年后当独占江南商帮鳌头。”
王魁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太言过其实了。但也能听出方应物的看好意思,于是试探道:“方家贤侄以为商贾之业如何?”
方应物想了想,答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无商不富说得好!贤侄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伙?”王魁接过话头道。
从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来。方应物想也不想的推脱道:“我家徒四壁,身无余财,无法与王叔合伙。”
王魁热切的邀请道:“合伙不是只有出本钱的方式,出人也可以,只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闯荡一番?
更何况贤侄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华,不然我也不会上门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贤侄谈利算数信口拈来,口才便利心思灵敏,叹为观止。
而且应付你叔父时,先诱使他现丑,然后气定神闲的反击,也颇显手段,连当铺取利行情都晓得,真是绝好的帮伙人选。本乡出了贤侄这等人物,我怎能错过?”
对王魁的诚意,方应物是相信的,这年头出门经商需要用到人手时,谁不拉几个同乡同族的人干?只有这样才可靠放心,这也是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兴起的原因。
如果身处嘉靖万历朝,方应物说不定就答应了,但现在不行。他熟读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会发展进程。
几十年后商业风气兴起时,半儒半商算是个时尚的事儿,但是成化朝社会风气虽然已经开始松动,不过仍在嬗变过程中,远没有一百多年后那么开放。当下士子经商还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读书人就不要经商,会被鄙视和排斥的。
王魁以为方应物有赚不了钱的顾虑,解释商机道:“贤侄莫不是担心赚不了钱?且听我一言,我们淳安县虽然地处偏僻,县境内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这里地处新安江上游,下游直通钱塘江到杭州府,距离不过三百里而已,行船极其便利,运货往来其实不难。
邻境徽州府那边都是贩运茶叶木材出境,获利甚丰,我们这里一样有茶叶和木材,难道不能效仿么?起码运到杭州府不成问题。”
对王魁的分析,方应物也是赞同的。虽然他对本县情况不是很明白,毕竟上辈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观方面,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特别是淳安县这种不出名的小县。
但方应物听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产,同时与杭州府这种大都会之间水路便利,这就是最大的商机所在了。
这王魁摆出了如此大的诚意,方应物眼见虚晃不开,只得如实答道:“实不相瞒,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如若将来功不成名不就,说不得还要指望王叔给几碗饭吃。”
王魁猜来猜去,就没猜到方应物打算去考功名,吃惊道:“贤侄意欲投身举业?”
见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应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气又被触动了。这明摆着就是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出头,也太小瞧人了。便反问道:“怎么?王叔以为不可?”
王魁皱眉挠挠头,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所以旁敲侧击道:“贤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贤侄可否考虑过,这功名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其实等于一种豪赌,有钱人家不惜本钱固然无所谓。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很容易就血本无归,穷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应物岂能不知?不过他还没想得太长远,他的短期目标只是混个秀才身份而已,然后再观望下一步如何。
方应物不是凭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这辈子上了七年社学,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学里算是相对出色的一个;其次前生的记忆和见识还在。两者结合,起码具备了冲击秀才的可能性。
当然他最大的把握还在于周围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他在前世乃是饱读各种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闭塞的穷困山区县,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极其落后,而他的机会就在这里面。
在这种地方,读书能读出头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只要能写能写几句通顺文章,往往就会被地方官拉进县学成为生员秀才。虽然严格来说,程序往往很不规范,但教化一项关系到地方官的政绩,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据方应物观察,他身处的这个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岭里的,大概就是上述这种生员录取率很高的情况。可以说,这就是方应物目前最大的底气或者说信念了!
如果他身处苏州、吉安这种最著名的科举强府,初级县试都有数千人报考的地方,他早就没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军万马独木桥,县学最终录取率常年低于百分之一,他凭什么和别人拼关系和文才?趁早另谋他路去罢。
但淳安县只是个山区小县,教育水平只怕连正常的县州都比不上。所以对于考秀才,方应物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去试试看,闯一闯那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不然这辈子都不会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这辈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举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袭诗词士林扬名;比如熬资历成为老贡生,去国子监读书选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揽词讼收取好处......
王魁摇摇头,仿佛看到了误入迷途的人,对方应物诚恳说:“贤侄听我一句劝,虽然只是秀才,但也是千难万险,你父亲当年废寝忘食的用功,然后再加上缴天之幸才得以进学,就这还折损了部分家业。你万万不可过于执迷不悟,在这上头孤注一掷荒废了自家生计。”
方应物觉得王魁的话不对头,简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别人是别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两世为人接受过七年古典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学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会史专精的明史专家!
虽然术业有专攻,他不是最擅长写八股、考科举的,肯定无法与全国顶尖的科举精英去竞争席位,但在这种山区小县考个秀才总该不难罢。
方应物遂傲然道:“不瞒王叔,放到文风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说,在本县我对进学还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试试看。”
他竟然敢说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听到后瞠目结舌,极度震惊道:“贤侄豪气干云,绝非池中之物也!壮哉,壮哉!”
方应物有些不可思议,这王魁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度了。
又见王魁抚须感叹道:“想我淳安县自李唐以来,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我看过县志记载,历代至今出过二百名进士。
仅国朝定鼎以来,我淳安县就出过三十名进士,特别是自永乐朝起,几乎每榜都有两三名我淳安籍的进士。
而且现今当朝首辅商辂也是我们淳安县仁寿乡芝山人,在正统年间连中三元,更为吾县荣耀!
可那都是别的几个乡的,我们花溪两岸从未出过文魁。贤侄的勇气和胆量实在让我钦佩!可惜此处无有好酒,否则当浮一大白为贤侄功名之路壮行!”
二百?三十?每榜两三个?几滴汗水悄然的从方应物的额头渗了出来,他的心在流泪......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这样的山区小县,应该是教育文化很落后的,怎么会这样恐怖加变态?这不科学啊,让不掌握情况的他彻底判断失误了。
连中三元的商辂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辂也是淳安人哪。
可叹方应物虽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穷尽浩如烟海的所有地方史志。过于自信的他,却没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县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同时今生记忆支离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见识也很狭窄,实在缺乏有关信息。
此时方应物已经木然的没有思维能力了,只想不顾体面的骂大街。
他以为开启的是容易模式,谁知是最困难模式;他以为用投胎到了鹤立鸡群的地方,谁知这默默无闻的不起眼小县居然是超级死亡之组。
开什么玩笑,全国每榜进士不过两三百人,每次都能有两三个淳安县的,这是什么比例?这是什么教育水准?
难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并非求瞧不起自己,而是县内的科举竞争已经是激烈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出头成神的概率确实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时气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话。
县里若都是随便就能考中进士的读书人,那自己号称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简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应物呆呆的坐在床沿,半晌无语。手中筷子不知不觉从手里掉了出来,恰好此时天上响起了一声春雷。
“正好好说话,怎么掉了筷子?”王魁奇怪的问道。
方应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惊动。”
王魁更惊讶了,“你这样无畏的壮士,也害怕打雷?”
方应物没继续谈论打雷话题,强撑住场面道:“低调,低调,关于我的事情不要传出去。先请借县志一阅。”
“哦,贤侄是想低调扮猪吃虎,以收一鸣惊人之效么,我很期待贤侄震惊全县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
一个大章节,求几张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