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之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豳风文集最新章节!

    第五日——汪口草鞋码头

    晓起浸在晨雾里,我们悄然离开,奔向汪口。

    江水是翡翠色的,宽阔平和,水上泊着竹筏,青荇油绿,两岸的草树葳蕤,那村子,就嵌在两条江流的交汇处,郁郁葱葱。

    汪口原来是婺源县城连接东北乡水路,货运到鄱阳湖、九江等地的码头。它的创建者是宋代朝议大夫俞杲。当时俞杲有18个兄弟,都与他同朝为官,一日众兄弟同朝奏本,引起皇帝忌讳,结果一同遭贬。兄弟18人迁徙到这里,开建18条巷子,开始繁衍生息。

    18条巷子连接着18个码头,那码头并不豪阔,倒像是揽入江水中的粗壮臂膀。很久以前,这里商船繁忙,人流如织,肩挑背扛的伙计、使劲吆喝的小贩来来往往,步履匆忙,汪口,就有了“草鞋码头”的声名。

    正午时分,猫儿躺在墙角打盹,街边的门或敞开或虚掩,村民端坐在屋檐下,和气地打量着来往的行人。有早早端了饭碗出来,就地蹲下,眼睛并不望着饭菜,彼此盈盈地笑。两边的铺子多时摆设些日用百货,也有瓷器、茶叶、手编的竹篓,从它的牌匾里依稀可以找见些历史的眉目——兆记、同茂、悦来、德通、裕丰那字迹斑驳,都已不知年岁。

    街道铺了青石板,非同一般地长。从头至尾,只有极微小的曲度,从街的某处随便呼唤个名字,探出脑袋就可以望见了。长,却并不宽阔,如同一般乡村的里弄,只是门挨着门,屋檐挨着屋檐,绝少有院墙,仰头望去,那些陈旧的风雨檐绵绵不断。狗瞧见生人,并不叫。

    千年以前的旧商埠,而今江水清浅,一切都波澜不兴。

    宋代以来,汪口不仅出商贾,还出了14名进士,7名大夫,10人名学士,七品官以之文武官员36人。书卷、商船、晴耕雨读,赤脚四方,汪口人,亦商、亦宦、亦儒、亦农,这些不同的性情交织起来,地方的哀乐人事就永不寂寞。

    晚唐时,杜牧路过南京,感慨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

    而历史上的徽州,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汪口的俞氏宗祠,被称作“江南第一祠”

    走进祠堂,温度立刻降低许多。脸颊和手背偎着建筑的光影,就不由得庄严了起来。清代的中轴歇山顶,叠落起来,一层层地振翅欲翔。斗拱、脊吻、檐椽、梁坊、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精美繁复。一整根的原木雕成大梁,就有燕子钻进去筑了巢,那些镂空了的纹理,成为它们天然的窗扇。

    向北望去,视线直抵两幅画像,而这之间隔着三个天井。第一井叫“仪门”穿过仪门是“享堂”最后是“居寝”就是悬着画像的地方,那里突起一个高台,产生了视觉的落差,心理上就有了距离。

    祠堂,标志着一个宗族的荣耀和源远流长。在徽州,最能体现故园这个意义的,是宗族;维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则是卷帙繁多的家谱。宗法家族制度比当时的国家法制具有更权威的影响力,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默契的道德约束。在祠堂,徽州人祭拜祖宗,平息纠纷,召开家族会议,做出重大决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凡民众的心中,这种权威就潜移默化了。

    记得在思溪的一户老宅里,偌大的房子只住了夫妇俩人,我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不稍加收拾留宿客人,主人说,祖宗有家法,外来的客人不能男女共宿一屋,连女儿女婿回娘家也得分开了住,以前也留宿过客人,人家并不愿意守这个规矩,索性就断了开旅馆的念头。

    徽州人敬重长者,讲求伦理,宗法严格,而对于子孙,他们的期望是:进则功名取仕,退则躬守农田。汪口的养源书屋,是俞氏子弟们游庠启蒙的场所,正堂的廊柱上刻有对联:“紫荆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紫荆树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兄弟重聚,紫荆花开,代表了一种团圆相守、不离不弃的家庭理想,而那书卷,是徽州人的精神田野,它的尽头,悬着四个大字“荣耀门楣”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中国的科举制度因为徽州人的存在而沾染了一些乡野的清风,他们追求而不执著,豁达而不闭塞,尊重知识而不鄙弃劳动。就如同一经堂主人的格言——“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唯一经。”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况一经耳,真是顶聪明的家长。

    今天的村里已经不全是俞姓了,但是村里还不打一口井“鱼(俞)游江海,而不留井底”这是汪口人最朴素的信仰。

    黟县——白云千载    第六日——宏村开到荼蘼

    宏村的南湖,还是古诗里的旧模样。

    从婺源来到黄山,极偶然。在路边等车回县城,就跟温州的一位“独行侠”闲聊,他说,10分钟后有一班车到黄山,宏村值得去看看。于是,四个小时后,我们就站在宏村的村口了。

    一汪碧水,百多亩的幅员,岸边的柳树新抽了叶子,绿地疏朗。才早春,却给人萧索的感觉,湖中的荷叶茎失了叶和莲蓬,秃秃的立出水面,颓败而纷乱。湖面如镜,那倾倒的茎与倒影连缀成奇异的几何形状,就变得让人赏心悦目了。湖中央被石堤隔断,凸起一座单孔小桥。对岸,是浮在水面上的南湖书院。

    与婺源的大多数村落一样,这里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血缘。村内层楼迭院,小巷婉蜒曲折,一条近1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引月塘水,注入南湖,人们将月塘称“牛胃”渠水称“牛肠”南湖称“牛肚”加上横跨吉阳水上的四座古桥,整座村落犹如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

    那个温州人说,投宿居善堂吧。夜色已沉,就在一个迷宫般的巷子里寻着了它,天井、三雕、青砖铺地,一水的徽州老宅模样。而稍有不同的是,它的一侧,开辟了一座小小花园。

    天空微微飘着雨,花园中的鱼池水纹轻晃。靠墙筑有木制的小榭,雕栏透窗,临池一侧是美人靠,那小榭的匾上写着“听雨轩”

    花园极静,除了潇潇的雨声,没有一丝的惊动。美人靠上,泻下一袭长发,刚梳洗过,溢着清香,她赤着脚,读书,只可见一个侧影。古老的屋子,精致的庭院,霏霏的雨,还有倚栏托腮的女子,这是我在徽州撞见的最动人的画面。

    就这样结识了缪姐,上海的女子,她说,周末来这里散心,一个人。

    这个屋檐下,还有广州的君、爽,上海的helen,北京的肖姐,杭州的荣妹妹,萍水相逢,在同一个夜晚,同一个老宅院里。

    老板娘的手艺很好,我们有口福尝到了草莓和鲜笋,腊肉片肥而不腻,连青菜都勾人的食欲。君、爽、肖姐、缪姐和我们凑成一桌,点亮了一颗蜡烛,插在烛台上,昏黄的光,影影绰绰的树,可口的晚宴,素昧平生的年轻朋友,这样偶遇和相识,将成为生命中很温暖的记忆。

    餐后小憩,随即潜入夜色中,结伴前往南湖,南湖的夜景,据说也很美。雨点洋洋洒洒,并不急骤,舔在手背上,丝丝的凉。荣妹妹说,昨晚还有月亮,月光像水一样地淌下来,月沼的水,就明明晃晃。而雨巷,寂寥,悠长,恍惚想象着,撑着油纸伞的少女,婷婷而来,如子夜里绽放的一朵丁香。

    南湖,却令人恐怖,绿色的照灯投在树和建筑上,有点狰狞,湖面映着光,惨淡而神秘。现代人的构思,在这里竟显得蠢笨,老祖母并不需要胭脂啊。我倒宁愿眼前一片漆黑,至少那雨声,与一千年前并没有不同。

    深夜,洗了澡,在听雨轩静静靠着栏杆。helen姐也不曾睡,就和我聊起了婺源。我讲述着思溪的廊桥,大嶂山的水,藏匿在深山中的理坑,云溪别墅的雕花床,江岭的油菜花,晓起的晨雾,汪口的码头和祠堂,还有那些人,小婺,余老板,沏茶的少女,引路的婆婆helen姐安静地听着,并不打断我,我才发现,婺源,在我心中竟有了那么多牵挂。

    而宏村,你并不必牵挂它,缪姐也好,君和爽也好,helen姐也好,荣妹妹也好,她们只是来度个周末,只是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她们路过了这里,就像在家里一样,毫不显得生疏,把一盏茶,捧一卷书,甚至坐着发呆,却并不急于走街串户,这样娴静的片刻,比行走的匆匆来得更惬意。

    宏村,就成了一个大的客栈,驿路上的人,来来去去,落了脚,就安静了下来。浮生半日,闭目凝神,清心寡欲,这般的心境,就像荼蘼,夏日里最后开的那一朵花,在一切繁华的后面,遗世独立。

    第七日——卢村昨日之日

    柳眉儿绿的时候,我把你孩提的笑声雕成了一朵精美的莲花,你是不是看见了?蝉儿们聒噪的时候,我把你的少女的背影雕成了一条美人鱼,我对她说的话你能听见么?桂花金黄的时候,我雕出了“八仙过海”的故事,你别再轻轻叹息了好么?雪花飘起来了,你出嫁了,我的头发白了,你是否知道,在木雕楼上深深浅浅的雕纹,都是这些年来,你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迹。虽然我从不知道你的容貌,因为你是卢家的小姐,而我只是你家的一个雕工。

    ——百年前,一个卢村雕工的心事    宏村不远的卢村,有一座木雕楼。

    光线凄迷,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幽暗的大堂。

    那一刻,寒气从地砖蒸发上来,阳光跌下天井,细细的尘埃簌簌飘落。

    我看到了一个宫殿,庄严而寂寞,目所及处,是无穷尽的雕塑——一切隔挡与实物上被镂空了的立体形象。

    镶嵌在高墙深院里的木雕楼,从屋顶剥开了一角天光,建筑的纹理在阴影中彼此纠缠。在徽州的匠人眼中,门板被想象成一个美人,你可以分得清她的眉、胸、腰和裙。那些纹刻,连绵不绝,人物都相互张望,各式的服色、顶戴、行仪,都透露出他(她)内心的动静。

    松下的樵夫,葫芦里晃荡着自酿的米酒吧;

    牵牛的童子,束着冲天辫,你的牧笛可是丢了么?怎么怀着郁郁的心事;

    苏武的羊群,在西域的草原上游牧,那皱纹,掩不去他的忧伤。

    父亲,我舍不得放开你的手,这远行,并不可以预料到期限的啊!

    我恍然牵挂起他们的喜乐伤感,那些图案,是我们民族记忆里最优美最壮丽的片刻,那闲散的、悲壮的、恬淡的、喜庆的种种,都浸在我们的骨髓里,令我们能够凭借一种原始的力量追溯自己的血缘。

    孔子站在一条河流岸边,他说:“时间就像这河水啊,日夜地奔流!”

    而我站在木雕楼的天井中,轻轻碰触到一个令人惆怅的字眼——“历史”它与奔流的河水一样,只留下一个背影。

    卢村木雕楼的主人叫卢邦燮,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后转入仕途,累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而比他的真实名字更响亮的称呼是“卢百万”卢百万的名声得以流传,只是仰仗了这美轮美奂的木雕楼。

    四个工匠,二十五年的光阴,木屑飞溅。那不知名的雕工,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木雕楼,完工的那一天,他们必然是怅然若失的,就像从身上剜去了一块肉,血淋淋地疼。阳光有些刺眼,他们沉默地离去了。

    卢百万和他的六房太太,有了一个奢华至极的晚年,他们子孙满堂,甚至开了私塾,高墙深院间,常会响起琅琅书声。

    这已经很好了。

    徽州有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像卢百万一样,徽州的男子们多长年奔波,所以徽州民居通常有“四水归堂”的天井,很高很高的墙,很厚很厚的门,很小很小的窗,正厅的长案上摆放着自鸣钟、青花瓷瓶和镜子,徽州的妇孺以此祈祷他们的丈夫、父亲“终生(钟声)平(瓶)静(镜)”日子年复一年地过去了,徽州男子在九州大地上闯出了“无徽不商”的名声,而徽州的女人,也一年年地守候在高墙背后,偶尔望着天窗,眼白由清变浊。

    繁华背后,是深不可测的寂寞。

    离开卢村的路上,一位老先生坐在小板凳上画画,画板上的景物并不真切,他用很大的色块来表达一种朦胧的感受,绯红色的夕阳,墨绿色的河水,黑白分明的建筑,天空被晕染成青灰色,而这一切的色彩上,墙上、河流上、山峰上,都有斑斑点点的柠檬黄,那代表了光,照拂出一派淡然自若。

    奇怪的是,他在山峰的线条外着了一圈淡粉,这似乎并不能从现实的状况中找到依据,我疑心是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当我走出卢村,夕阳已半隐在远山间,河流、天空、建筑的颜色都愈加柔和,此时的峰峦,不知什么时候,真的镶了一圈淡粉,在山岚的浮动中渐次显出优雅的轮廓。

    艺术,真的是需要想象力的啊!

    夕阳中的田野,油菜花上有蜜蜂盘旋,小路在一片金黄色中隐没。远处的卢村,起了炊烟,而那灶台上的余温,在几百年的岁月里,渐渐冷却。

    可以描画的,只是昨日的影子,和流云飞溅的记忆。

    后记:

    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旅行?

    希腊诗人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说:“我将我的生命带到这么远”

    对于我,生命就像是一次远足,旅行中的风景,风景中的人事,以及人事的悲欢,都与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平凡人的爱憎,家族的荣辱,悄然垂落的眼泪,轻轻绽开的笑容,沧桑抑或稚气,从容抑或羞涩,朝日夕晖,露珠折射的七彩光芒,岩石缝中倔强的紫色小花,都多动人。

    我深爱着那些与我擦肩而过的人,转瞬即逝的田野,浅浅流过的山泉,每一个安静的黄昏与黎明,这种简单的快乐使我恍如隔世。

    徽州,就这样记忆吧,许多年后,它还是这般的模样吗?

    谁知道呢!

本站推荐:鬼帝狂妻:纨绔大小姐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邪帝狂妃:废材逆天三小姐魔帝缠身:神医九小姐医妃火辣辣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邪王追妻数风流人物小女花不弃

豳风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龙门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豳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豳风并收藏豳风文集最新章节